古典诗句

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Mina 坐标: 154401 目录:/gu/

按音律的古代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为: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


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
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详细可以看下《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 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二章 诗律第三章 词律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关于古典诗词音律“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

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 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 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 (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 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已经完成当句救”指的是C


3、C4和D3,其中C4和D3之间又构成了对句救。换言之,除了C3,其它的6个句式都“有必要完成对句救”,其中D类的三个句式不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必须”完成对句救。 第三大类:不拘句(就是病句,17种),包括: E1 平仄平仄仄 ——D1的变体 E2 平仄仄仄仄 ——D2的变体 E3 仄平仄平仄 ——C4的变体 E4 平仄平仄平 ——D3的变体 F1 仄平仄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孤平” F2 平平仄仄仄 ——A3的变体,称为“三连仄” F3 仄仄平平平 ——A4的变体,称为“三平”或“三连平” G1 平平平平平 G2 仄平平平平 G3 平仄平平平 G4 平平仄平平 G5 平平平平仄 G6 仄平仄平平 G7 仄平平平仄 G8 平仄仄仄平 G9 仄平仄仄仄 G0 仄仄仄仄平 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其实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细分的。

E类的4个句式属于“大拗”和“特拗”的变体,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特殊的拗句”,可以在诗中使用。我所以将它们排除,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禁忌”(尤其是孤平和三平),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

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基本上可以无视。 原则上说,在格律诗中只可以使用律句和拗句(就是说32种句式中有15种是可用的),但是实践中很多诗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不拘句(病句),这也是“不以辞害意”的最主要体现。这中间的区别在哪里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李白写诗用的叫“不拘句”,我们写诗用的叫“病句”。

现在再来看一下所谓的“拗救”。应该指出,这一概念是后人在对广大前人作品进行总结后提出来的。被提出的拗救模式共有5种:当句救、对句救、邻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其中隔句救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多句救可以被分解为对句救+邻句救,实际上只剩下3种。又因为邻句救对拗句的界定没有影响,所以我们只需要分析2种拗救模式:也就是我在拗句的定义中提到的当句救和对句救。

当句救就是句中完成拗救,包括C


3、C4和D3(“句内救孤平”与2种“特拗”); 对句救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完成拗救,包括C4和D3的拗救(双重“特拗”),D1和B
2、D2和B2的拗救(“大拗”),以及C1和B
2、C2和B2(或C3)的拗救。 (C1是否可以由C3来救,这一点也有争议) 很显然,除了B2之外,所有参与拗救的句式都是我们划分的拗句;而B2的角色就是“救”别的句式,自身却没有任何被“救”的需要。

所以,我的定义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的内容完全是针对五言,下面将它推广到七言。 方法非常简单,因为五言句本身可以被看做七言句的“去首”,所以我们只需在五言诗的4个基本句式前面分别加上...

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李白读书的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求武则天时期的诗词歌赋及逸闻趣事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1、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李煜.《望江南》)
2、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4、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宫词》)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7、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李清照.《晓梦》)
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
9、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10、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李煜.《子夜歌》)含有风和电的古诗天问 屈原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泛。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胁鹿,何以膺之?鳌戴山挘我园仓渴椭哿晷校沃ㄖ课┙皆诨В吻笥谏亢紊倏抵鹑咴韶适祝颗绶焐眩萃贾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