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支持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9)爱民惜才的形象。
10)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
11)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赏析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行文步骤
主要从外貌描写,行为举止,性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
如: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主人公的形象是: 1,行为洒脱。
从人物喝酒的方式"爱把山瓢″和"愁时引睡″的举止可以看出主人公不拘小节,行为洒脱的性格。
2,情趣高雅。
从人物"醒来推户寻诗去″的行为,可以看出主人公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一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六、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一共有十几点)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赏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主要从外貌描写,行为举止,性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
如: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主人公的形象是: 1,行为洒脱。
从人物喝酒的方式"爱把山瓢″和"愁时引睡″的举止可以看出主人公不拘小节,行为洒脱的性格。
2,情趣高雅。
从人物"醒来推户寻诗去″的行为,可以看出主人公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
高中古诗词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这些题型,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
▲概括人物形象万能公式:总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具体性格特点+文中哪些信息体现这一特点.(举例)+阐析(文中信息与人物性格建立联系.)答题规范格式:情感概括关键词+结合文本阐释 理清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的把握。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表达的内容+与下文相关的情节+结构作用。
分析典型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规范格式: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即“人物性格(关键词)+简析” 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正面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景物)、细节描写、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欲扬先抑等; 答题规范格式:阅读文本-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语言-挖掘主题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含蓄耐人寻味等 小说的开头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