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古代诗词一万首及解释

yunzhanyi 坐标: 166616 目录:/gu/

求一首诗词从一到万再从万到一

展开全部 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

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

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

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

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

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

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生活而归空幻虚无死亡。

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是说空为别人忙碌。

四、警幻仙姑赋原文: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鬓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鸭绿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娥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行。

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琢;比美人之态度兮,风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其静若何,松立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池沼;其神若何,月衬寒江。

一一远惭西子,近惭王墙,生于何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译文:仿佛鸟儿刚离开柳林,又象蝴蝶新飞出花房。

只要美丽的仙子在那里一走动,院中树上鸟儿就露惊奇模样;她的脚步刚要到的时候,身影儿早已过了九曲回廊。

仙子的衣刚一飘啊,早闻到浓郁的兰麝芳香;荷花般的衣将要动啊,已听到环佩声叮叮当当。

脸上的笑窝象春桃啊,流云似的发髻装饰着翡翠;张的嘴辰彷佛樱桃啊,石榴子般的牙齿含着清香。

看那苗条而匀称的腰肢啊,颤摇摇象雪花飞舞微风回荡;和珠玉钗环的光彩相辉映的啊,是描眉的“鸭绿”贴额的“鹅黄”。

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啊,生气和高兴都是一样;在清水池旁浏涟玩赏啊,风吹衣带象要腾空飞扬。

蚕须般的眉儿将要皱起啊,似要说话而却又未语;象踏着莲花的脚步刚一挪动...

毛泽东诗词(要解释)

展开全部 1 儿歌应舞狮 1902年正月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注释: 源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版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毛泽东八岁时,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狮子恰巧舞到八岁的毛泽东跟前。

当地有狮子到跟前时需吟诗的规矩,毛泽东即脱口而出此诗。

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 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

“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

他的 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2 五古吟天井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注释: 源于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赵志超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此诗是少年毛泽东回答私塾老师的出题。

字里行间流露出毛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不安于现状,希望有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思想处于最初的萌动期。

3 五古咏指甲花 1906年夏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注释: 源于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毛泽东故土家族探密》 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

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

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 花。

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

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

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

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 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4 杂言诗耕田乐 1907年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注释: 源于吉林人民出版社94年11月版《毛泽东大系》。

5 七绝咏蛙 1910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改郑正鹄诗。

湖北名士郑正鹄曾作: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当时毛泽东初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就读,刚从乡下来到 城里,颇为鲜衣怒马的城里人所看不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毛泽东写诗以明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6 七绝赠父诗 1910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改西乡隆盛诗,源于《毛泽东自传》。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

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 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7 五言诗登高泛海 1913年10月 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 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

8 五言诗江畔 1914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

源于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版萧瑜著《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

9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915年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0 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