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声源振动产生的(钟敲产生钟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到客船)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朝•李白•《早发白帝城》)分析:前两句诗字面上意思是诗人想“一日”之内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要行使2000里(1000公里=1000千米)的路程.据此粗略的计算一下船速:v=s/t=1000千米/12小时≈
83.33千米/时.现代的内河轮船,船速也不过10~
21.6千米/时,李白乘坐的这艘船未免太快了.实际上,这正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分析:诗人暮投客栈,仍然兴致勃勃观赏起夜景来.建德江的水如此清澈、平静,诗人以水为镜,皓月仿佛近在身边,今夜可以高枕无忧了.明明是“平面镜”使得天上明月“成像”在水中了.
4、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扬子江》中誓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里作者以磁针石隐喻自己抗金的决心.
分析:磁体的性质之一是指南北,所以文天祥利用“磁针石指南北”的性质比喻抗金决心的坚决.这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人受到鼓舞,与古人情感共鸣,激发了心中深厚的爱国之情.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
分析:诗人以优美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美丽大自然的钦叹,准确地描述了季节交替过程中的细节.“花气袭人”说明诗人未与花儿接触已经感到了花儿的芬芳,是由于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引起的;周围的气温突然上升,才会感到“骤暖”.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随着著名电影《闪闪红星》早已经深入人心.请你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其中的现象.
分析:“走”和“游”表示了两种不同的动作,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竹排江中“游”,是以地面或者地面上的青山为参照物的;“青山”两岸“走”,实际上是一种拟人说法,人站在“竹排”上,如果以竹排为参照物,那么青山就是运动的了!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物理知识:“掬水月在手”是:镜面反射现象.“弄花香满衣”是:分子扩散现象.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9、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物理知识:光的反射与折射
10、人面桃花相映红 物理知识:桃花反射红光就是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11、闻其声而知其人 物理知识:乐音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音色
12、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乐音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音色13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来源网络。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山中留客(唐)张旭山中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色散千里江陵一日还。——速度快 两岸猿声啼不住,——声音的产生、传播轻舟已过万重山。——速度快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露的形成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的传播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反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 盆地杜枚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参照物(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鄂、川南楼书黄庭坚回顾山光接水光,——反射凭栏十里芰荷秀。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相对静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游武夷泛舟九曲郭沫若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题《驴饮图》(明)吴伟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唐朝诗人李白探究
二、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指导师: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与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时,他几入长安的神奇一生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许多启迪。本学期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同学们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此,确定把《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内容和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之处 .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
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和物理定理 《山村咏怀》作者:邵雍 朝代:宋朝 体裁: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诗句包含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A、“日照香炉生紫烟”描述的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此选项错误;B、“花香袭人知骤暖”,“花香袭人”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现象;“骤暖”说明温度突然升高.诗词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此选项正确;C、空气在地球掌握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不是太阳真实的位置,而是多次折射后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此选项错误;D、风刮过屋顶,屋顶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屋顶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将茅草吸上去.此选项正确.故选B、D.
古诗词包括现代诗吗 应该是不包括的。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古诗词中有一个古字,就可以说明这是古代的诗或词。
现代诗从字面也可以理解为是现代的诗。这个从时间上就有区别,即使现在的诗人模仿古人诗词的写法,那也算不上是古诗词。而且古诗词是经历过漫长岁月的古人智慧的结晶,有些古诗词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历史的沉淀,且富有深意。现在的诗人即使写出和古诗词风格一样的诗词,那也是不能算是古诗词的,毕竟这种诗词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还是一首崭新的诗词,这又怎么能说是古呢?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词和现代诗是有区别的,且古诗词不包括现代诗。
举例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一)观点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来塑造一种意象,而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确实使现代诗的表现内容丰富了,但也使得它的表达力度和意象的丰满程度远远不及古体诗。现代诗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丢失也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那种清新明丽,让人心旷神怡的阅读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完美阅读,而现代诗则更多了对语言的玩味和取舍。
真正写到情不自禁的时候,现代诗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一场文字游戏。这也正是当今诗界和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应竭力避免的。
(二)本质古诗和现代诗在语言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古诗一般较短,这使它无法突破自身结构的限制寻求额外表达的可能。所以这类诗歌的作者总是尽最大可能将感情浓缩在一点,集中表达。那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创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力量就是这样产生的。绝不是说现代诗就不需要“惜墨如金”了。
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解放后现代诗经历了政治抒情诗的理想主义集体创作阶段。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以舒婷、汪国真等著名诗人和“朦胧诗”为代表的创作高潮后,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和经验,随后又兴起了多种写作方法和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然而,形式上的自由并不代表表达的自由。由于这种只需保持简单韵律的自由语言形式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它非常难以把握。现代诗可以创造几个甚至十几个意象,用以描写非常复杂的心理感受。但是对语言的过分索求和对生活的过度表现,往往使现代诗创作不知所终,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诗言志”,现代诗和古诗的相同之处便是抒发情感,这是所有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所在。
无论表达感情的方式多么复杂,现代诗都不可能抛弃这一原则另辟蹊径,那样的“柳暗花明”是不存在的。谈谈初中生如何学好物理学好物理,初中生应该做的是:
一、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二、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2)会想。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3)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4)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
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学运算是有本质区别的。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三、重视思维方法
(1)方法迁移。
初学物理,你会读到《摆的故事的启示》,同时,你第一次接触了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渐渐地,你从“研究声音的音调跟哪些因素有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等实验中,领会了控制变量法的真谛,而这个方法是贯穿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始终,可以这样说,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的初中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光的传播规律,老师教你画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可真的有“光线”吗?当然没有,只有“光”,没有“线”,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假想的。
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磁感线”、高中的“质点”、“电场线”也是“建立物理模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曹冲很聪明的运用了“等效替代”这个物理思想,船上所放石头的重力就等于大象的重力,“化整为零”,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难题。“合力”、“总电阻”等概念也都运用了这个方法。初中物理中“路程-时间”图像是学习高中运动力学图像和其他图像的基础。
初中物理是为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打基础的,所以你还要学会下列研究方法:累积法、类比法、比较法、归纳法、图像法、列表法等。
(2)知识迁移。物理课程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除了光学相对独立,其他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物质、运动、能量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要从整体上把握物理教材,明确知识在本单元、本册教材、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注意前后联系。
四、重视知识应用物理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生活,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回归生活。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