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吕岩写过的诗有哪些?

Hailee 坐标: 161144 目录:/lv/

吕岩的诗有106首,就只列举几首

《徽宗斋会》吕岩

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陛下问臣来日事,请看午未丙丁春。

《七夕》吕岩

四海孤游一野人,两壶霜雪足精神。

坎离二物君收得,龙虎丹行运水银。

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桥南畔有旧宅。

父子生来有两口,多好歌笙不好拍。

《赠李德成》吕岩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

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潭州鹤会》吕岩

这回相见不无缘,满院风光小洞天。

一剑当空又飞去,洞庭惊起老龙眠。

《绍兴道会》吕岩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赠曹先生》吕岩

鹤不西飞龙不行,露干云破洞箫清。

少年仙子说闲事,遥隔彩云闻笑声。

《海上相逢赵同》吕岩

南宫水火吾须济,北阙夫妻我自媒。

洞里龙儿娇郁律,山前童子喜徘徊。

《题凤翔府天庆观》吕岩

得道年来八百秋,不曾飞剑取人头。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吕岩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牧童吕岩古诗的诗意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

吕岩写过的诗有哪些?

《牧童》[唐]吕岩古诗化短文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

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

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参考资料:http://www.huameiedu.com/news/ReadNews.asp?NewsID=2186

请问:吕岩的诗《牧童》的诗意是什么?

牧童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牧童吕岩古诗朗读

牧童⑴草铺⑵横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⑸黄昏后,不脱蓑衣⑹卧月明⑺。

折叠白话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古诗《牧童》(吕岩)译文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朝代:唐代作者:吕岩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

唐代诗人:(吕岩)有什么作品?

1、敲爻歌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纵横逆顺没摭栏,静则无为动是色。

也饮酒,也食肉,守定姻花断淫欲。

行歌唱咏胭粉词,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

只因花酒悟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沉。

犯淫坏失长生宝,得者须由道力人。

道力人,真散汉,酒是良朋花是伴。

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饮长生酒,景里无为道自昌。

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乡。

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

洞中常采四时花,花花结就长生药。

长生药,采花心,花蕋层层艳丽春。

时人不达花中理,一诀天机值万金。

谢天地,感虚空,得遇仙师是祖宗。

俯耳低言玄妙旨,提上蓬莱第一峰。

第一峰,是仙物,惟产金花生恍惚。

口口相传不记文,须得灵根坚髓骨。

坚髓骨,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

七七白虎双双养,八八青龙总一斤。

真父母,送元官,木母金公性本温。

十二宫中蟾魄现,时时地魄降天魂。

铅初就,汞初生,玉炉金鼎未经烹。

一夫一妇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

庚要生,甲要生,生甲生庚道始萌。

拔取天根共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铅亦生,汞亦生,生汞生铅一处烹。

烹炼不是精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

黄婆匹配得团圆,时刻无差口付传。

八卦三元全藉汞,五行四象岂离铅。

铝生汞,汞生铅,夺得乾坤造化权。

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

性须空,意要专,莫遣猿猴取次攀。

花露初开切忌触,锁居土釜勿抽添。

玉炉中,文火炼,十二时中唯守一。

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气若行,真火炼,莫使玄珠离宝殿。

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潜龙不可炼。

消息火,刀圭变,大地黄芽都长遍。

五行数内一阳生,二十四气排珠宴。

火数足,药方成,便有龙吟虎啸声。

三铅只得一铅就,金果仙芽未现形。

再安炉,重立鼎,跨虎乘龙离凡境。

日精才现月华凝,二八相交在壬丙。

龙汞结,虎铅成,咫尺蓬莱第一程。

坤铅乾汞金丹祖,龙铅虎汞最通灵。

达此理,道方成,三万神龙护水晶。

守时定日明符刻,专心惟在意虔诚。

黑铅过,采清真,一阵交锋定太平。

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

天神佑,地祗迎,混合乾坤日月精。

虎啸一声龙出窟,鸾飞凤舞入金城。

朱砂配,水银停,一派红霞列太清。

铅池迸出金光现,汞火流珠入帝京。

龙虎媾,外持盈,走圣飞灵在宝瓶。

一时辰内金丹就,上朝金阙紫云生。

仙桃熟,摘取饵,万化来朝天地喜。

斋戒等候一阳生,便进周天参同理。

参同理,炼金丹,水火熏蒸透百关。

养胎十月神丹结,男子怀胎岂等闲。

内丹成,外丹就,内外相接和谐偶。

结成一块紫金丸,变化飞腾天地久。

丹入腹,非寻常,阴形剥尽化纯阳。

飞升羽化三清客,名遂功成达上苍。

三清客,驾璚轝,跨凤腾霄入太虚。

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太虚之上修真士,朗朗圆成一物无。

一物无,遂显道,五方透出真人貌。

仙童仙女彩云迎,五明宫内传真诰。

传真诰,话幽情,只是真铅炼汞精。

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点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是掌平。

九祖先灵得超脱,谁羡繁华贵与荣。

寻烈士,觅贤才,同安炉鼎化凡胎。

若是悭才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

修真士,不妄说,妄说一句天公折。

万劫尘沙道不成,七窍眼睛皆迸血。

贫穷子,发誓切,待把凡流尽提接。

同赴蓬莱仙会中,凡景煎熬无了歇。

尘世短,更思量,洞里乾坤日月长。

坚志苦心三二载,百千万劫寿弥疆。

达圣道,显真常,虎儿刀兵更不伤。

水火蛟龙无损害,拍手天宫笑一场。

这些功,真奇妙,分付与人谁肯要。

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择人,岂论高低富与贫。

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挫锐分。

嗔不除,憨不改,堕入轮回生死海。

堆金积玉满山川,神仙冷笑应不采。

名非贵,道极尊,圣圣贤贤显子孙。

腰金跨玉骑骄马,瞥见如同隙里尘。

隙里尘,石中火,何在留心为久计。

苦苦煎熬唤不回,夺利争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人行,畜类门前争入去。

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堪守护。

若还缺一不芳菲,执着波渣应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

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

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2、潭州鹤会 这回相见不无缘,满院风光小洞天。

一剑当空又飞去,洞庭惊起老龙眠。

3、绍兴道会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4、赠曹先生 鹤不西飞龙不行,露干云破洞箫清。

少年仙子说闲事,遥隔彩云闻笑声。

5、海上相逢赵同 南宫水火吾须济,北阙夫妻我自媒。

洞里龙儿娇郁律,山前童子喜徘徊。

6、题凤翔府天庆观 得道年来八百秋,不曾飞剑取人头。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7、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

8、洞庭湖君山颂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

天香风露苍华冷,云在青霄鹤未来。

9、吕岩(...

吕岩的《牧童》的诗情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唐代诗人吕岩的简介

唐 (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

(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神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

”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

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

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

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

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

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

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

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

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

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

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

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

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

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

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

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

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

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

“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

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

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

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

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

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

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

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

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

《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

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

《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

《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

《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

《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吕岩词选】梧桐影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雨中花三百年间,功标青史,几多俱委埃尘。

悟黄粱弃事,厌世藏身。

将我一枝丹桂,换他千载青春。

岳阳楼上...

牧童 吕岩

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 吕岩【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 横野:宽阔的原野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作者简介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

(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补充: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神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

”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

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

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

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

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

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

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

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

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

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

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

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

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

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

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

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

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

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

“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

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

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

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

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

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

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

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

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