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那些蕴含着最深的绝望的古诗词,你读懂了吗

65 坐标: 162841 目录:/na/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个人是很喜欢李清照的词风,感情细腻真挚,非常能打动人,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A. 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

那些蕴含着最深的绝望的古诗词,你读懂了吗

如何提高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

虽然有点长,但要坚持看完,对你有好处!作为我们普通读者来讲,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现代诗,第一,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能够激起些许思考,带来启迪;第二,读起来很好理解,坚决摒弃那种连诗人自己也弄不懂的“朦胧”;第三,诗句要格外的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揣摩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

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

例如胡适在新诗《鸽子》中写道: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它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碧蓝的天空,有鸽群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作者抓住鸽子飞翔的动态,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快感。

二、把握情感。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长久以来,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质,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丰神等人格魅力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逞才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

例如《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

在这首诗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征、内涵,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重大意义,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挥鞭起程,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这正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热切期望的。

读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感染得基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赏析技法。

诗歌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可以拈来随手随心应用。

淘沙拣金,去粗存精,诗歌大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横溢才华。

这些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无不是人们学习的典范。

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

例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致空气》这首诗里,就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手法,用象征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其特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等,在对空气这一时刻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

四、品味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语言的品味。

例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整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语言含蓄隽永,深刻蕴藉。

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要把眼界放宽、切莫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的含义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很显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墙角花朵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

理解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不仅知道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而且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把握和鉴赏诗歌。

背课文技巧

速背课文技巧 :一、读熟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二、尝试背诵法。

朗读三二遍后,就试着背。

若背不出来,就打开课本看一看,然后再背,直到完全会背为止。

三、分解背诵法。

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一层次一层次地熟读、背记。

被分解成几部分或几个层次的内容能背下来了,再连起来整体背诵。

四、摘关键词(提纲)法。

把要背的课文中的关键词摘出,写在本子上,按关键词的提示,时而俯首闭目,时而张眼瞅书,自己考自己。

五、背默结合法。

自己认为已能背诵了,就默写一次;默毕,翻开书页自己校正。

凡有错处或漏处,自己划上记号,重新背记。

再背再默,再默再背,直到连标点符号也无误为止。

六、浮现形象法。

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文章与诗词。

运用此法,还可在纸上随意地画简笔画,让画助背。

七、结对子背诵法。

自主结成背诵对子,以2-3人为宜。

相互竞赛,遇到背记中遗忘处,可请朋友提示,直到全部会背。

八、循环记忆法。

当天背出来的内容,第二天再背一次,隔3-5天再背一次,隔一周再背一次,这样循环三到四次,就能形成终生记忆。

谁能告诉我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哪位知道

一首诗歌,只有读懂了,才能进一步去欣赏它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它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用的是文言,而且是“诗”的文言,文字障碍必然很多。

加之诗词“寓万于一”的语言特点,这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阅读的困难。

因此,平时要注意提高自己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运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互文、省略、语序调整等知识,去克服诗词中的语言障碍。

一、朗读感知讲求音乐美是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诗歌的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而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如何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呢?主要靠诵读,读不仅能直接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确很关键,因此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多读,最好能够熟读甚至达到背诵。

另外读的时候一定要有感情的读,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也就是把诗歌的特点读出来,把诗歌的音乐美读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在读诗,而不是觉得你是在念经。

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一个成语,语出《孟子·万章下》。

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吟咏他的诗歌,研究他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鲁迅先生也说过:“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而知人论世用于诗歌学习过程,就是指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了解作者的遭际,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写作背景,这对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是很有帮助的。

三、想象和联想我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调动我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因为诗歌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凝练、含蓄的语言,言约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甚至有时它的章与章、节与节、句与句之间思绪并不连贯,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特点。

比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诗《商山早行》里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诗,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在这两句诗里边没有出现一个生僻字,从字面上看的话,不存在丝毫障碍,但要理解这两句诗,若是只盯着字面的话,估计你会很难理解作者是在写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把作者写的内容串联起来。

所谓“鸡声”指的是雄鸡报晓,“茅店月”是指此时茅店的上空还挂着一轮残月,说明此时时间尚早,但就在这雄鸡刚刚报晓,天上还挂着一轮残月之时,作者已收拾行装,动身上路了,而当诗人来到桥边时,发现板桥上已有人留下足迹了,这就是“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其实都是在诠释题目“商山早行”中的“早行”二字。

在这里,作者把众多的内容浓缩到了六个名词之中,非常凝练的表现了出来,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把作者所写的东西串联起来,才能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所写的内容。

四、意象和意境诗歌的内容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意象构成的,所以意象和意境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突破口。

首先,来看一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的统一。

物象本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意象却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也就是意象是带有感情的,但意象之中带有的感情其实不是客观物象本身具有的,这种感情其实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比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西下的夕阳都是意象,特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这几个意象给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那作者看到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情景呢?其实,最后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他是一个断肠人,所以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等这些萧索、衰败的意象,以此来表现他内心那种孤苦、无助、凄凉的心境。

也就是在诗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抒发他的这种情思,而是把他的这种心境灌注到了枯藤、老树等这一系列的意象之中,而我们在把握这些意象的时候,关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意象去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思。

再说一下意境。

意境是一种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概念与意象的概念很接近,二者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

联系是,两者都是主客观的融合与统一。

而区别在于意象是一个较小的意义单位,它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情思,而意境则是一个较大的意义单位,往往是由几句诗或者整首诗(或者说是由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境界。

比如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从内容上看,这首小令写的是一个断肠人所看到的一幅画面,诗中枯藤、老树、乌鸦等这些萧索、衰败的意象显示了作者孤苦、无助、凄凉的心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很明显的给人一种悲凉、凄婉的感觉,而悲凉就是这首诗的意境。

总之,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是一个相对较难的试题,可以说在各校历届考试中,都是一个令学生头痛的问题。

但我们在要求学生平时重视有关知识积累、打好底蕴的同时,注意一些鉴赏、解题方法,对提...

大学语文的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技巧是什么?

首先读诗的题目,初步判断这是哪一类诗。

是咏物的,是登高的,是边塞诗等。

第二部读作者,看作者,回忆作者的生平,回忆这个作者生活的年代,大环境,这个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个作者的思想。

第三部读诗词,初读全诗,全词,勾出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品读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含义。

一定要读懂诗词。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第四部读出卷老师出的题目。

带着题目再回到诗词里去,有针对性的回答。

其实你要知道天下景语皆情语。

诗词中的写景的句子大多是抒情的句子。

古诗鉴赏诗句,步奏1,翻译句子,即用自己的话复述句子。

步奏2,找出句子中的意象,解释意象的意思,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步骤3,判断诗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是比喻,借古讽今,夸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步骤4,这一个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

怎么答题,明天要中考。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

怎么答题,明天要中考。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1、写景抒情类。

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

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

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

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

(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

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

“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