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沁园春雪古诗词

huyanshou 坐标: 164703 目录:/qin/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基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

沁园春 雪(毛泽东) 诗词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

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

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

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

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

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毛主席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分明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分明是洞悉时空的慧眼。

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

雪后必然会天晴,不应有丝毫怀疑。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诗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

雪景唤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基情。

帝国主义列强妄图侵占这大好河山,而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

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的;武力强盛是保障,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

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

“文采”、“风骚”,在这里显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

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

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展开全部 沁园春·雪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 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 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 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

沁园春雪的原文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编辑本段]【文章注解】词语注释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游和下游,犹言整条黄河。

4.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蜡做的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6.须:等到7.天公:指天。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白雪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江山如此多娇1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赵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2.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3.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指的都是文学才华。

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14.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15.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见《汉书·匈奴传》。

17.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

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19.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1]思。

沁园春雪属于古诗词

展开全部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全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 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 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 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

沁园春·雪全诗词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展开全部因为作者也是也自比皇帝,明显意思是,除了历史上的少数开国皇帝勉强能与作者本人相提并论,其余不足为提。

即使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也不能跟“我——作者”相比。

比文采,他们差点;比风骚,他们不行。

成吉思汗?虽然有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但是始终是一介武夫。

千古风流,唯我独尊!许多拍马屁的人说他夸赞的是人民,那你夸赞人民,为什么1936年2月份写出来不敢公诸于世夸赞人民呢,而要等到1945年拿出来争论呢??1945年公诸于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站队:跟作者在一起,就可以共赢天下(因为作者代表人民群众,即使你知道作者我是要当皇帝,心照不宣。

支持我就可以,不支持你就是反人民)。

因为当时作者就是奔帝位而来。

1945年公诸于世是经过8年的深思熟虑、造势、准备。

早就为自己的说辞安排好了一切退路——那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劳动人民!因为在沁园春雪公诸于世之前,作者已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其实,稍微动一下脑筋就知道:这句话就是为后来沁园春雪出世做铺垫。

谁都知道,历史是谁创造的,谁写的。

人民能写历史吗?大旱年饿死了多少人,人民能写吗?为什么大旱年饿死那么多人,人民能写吗?出了错都推到下面的人身上,有了功劳全是伟人的。

1957年鼓吹沁园春雪,是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不容忍任何人提反对意见。

否则就是走资派,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右倾翻案风……新鲜名词数不胜数,全国人民草木皆兵,各级官员风声鹤唳。

一切反对作者自己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说他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实际是说他三分成绩七分错误。

但是怕人民被洗脑得太彻底,接受不了这句话。

只好说成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了。

许多人说丰功伟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与周恩来相比,作者有啥?地位都是周恩来让给他的。

周恩来死后骨灰撒向祖国山河,作者呢?周恩来才是世上最具完美人格魅力的人,才是功劳最大的人。

为什么大家不拍周恩来的马屁呢?相信功过只有后人评,现在的人不敢客观评价作者,千年以后自然会有客观评价。

像沁园春雪一样的古诗词

《沁园春雪》这首主席的代表作,上半阙写景,万象雄浑;下半阙咏志,豪气冲天。

特别是最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傲视古今,壮志凌云。

所谓“还看今朝”,看谁,看他自己罢了。

如此境界,很难在历代诗词中找到堪与比肩的作品。

要说这个“狂”态,苏轼的《破阵子密州出猎》勉强与之相似。

破阵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沁园春·雪》原文

1、原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品简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3、作品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 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4、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青瓦台水晶棺内。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沁园春—长沙的诗词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