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诗词中数量词叠用的妙用是什么?

yucanghai 坐标: 162959 目录:/shi/

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综观古典诗词,数量词的使用俯首即拾。它们在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声”之多用“四面”;写山之多用“千”字,渲染了边塞苍茫悲凉的气氛。 辛弃疾《西江月》通过“七八个”和“两三点”两个数量词,营造了一种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

二、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中,数量词“两个”与“一行”展现了一幅生动形象且具有喜庆意味的和谐画面;“千秋”和“万里”还从时间和空间上开阔了意境,引导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实景实写,一笔写了三座山,两条水,一座洲。并写了山的高度、气势及水与洲的关系,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三、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中,“万点”表明幽愁之深,它与后面的“海”字一起,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词人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也因此而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杜甫《登高》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对句之中,使读者深感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

四、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说事明理。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用“千里”与“一层”以情喻理。“欲穷”两句,形象地说明:只有登高才能远望;人们只有不断攀越进取,奋斗不息,才能有更惊人的成就。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两句诗,借“千帆”和“万木”以表明哲理,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体察深刻,比喻新颖,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至今仍常被人用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综上可见,把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与量词叠加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之中,这是我国古代作家在选用词语上的一大特色,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时,只要我们对此深思细玩,一定是受益匪浅。

古代诗句中有量词的但是是虚指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太多,懒得粘贴。

自己看吧:http://www.ishici.com/search.asp?TT=万&RR=&page=6

诗词中数量词叠用的妙用是什么?

诗词中首句或者首联的作用是什么?

总起下文、总结全诗。

为颔联和颈联奠定某种感情基础,营造一种氛围,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释义:首联,是律诗中的第一联。

简介:律诗共八行,一个逗号为一句,前两句即首联,第三,四句即颔联,第五,六句即颈联,最后两句即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字数上,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

绝句又叫"截句",押韵一般在一、二、四句(特殊者除外)。

引申: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而律诗的颈联 和颔联必须对仗。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超过八句的律诗就称排律。

古诗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

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

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

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

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

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

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

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

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

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

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

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

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

唐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

在中国古代,量词“个”的用法是怎么用...

中国语文中的量词,常因使用情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个”是应用最广的量词.主要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了专用量词之外也能用“个”.1.用于人:一个人 两个小孩2.用于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一个脑子 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 一个舌头 一个下巴 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3.用于水果:一个苹果 一个橘子 一个柿子 一个梨 一个李子4.用于星球:一个月亮 一个太阳5.用于湖海:一个湖 一个海 6.用于事件、动作:一个事件 一个动作 洗个澡 敬个礼7.用于日期、时间:一个小时 两个月 四个星期 8.用于食品:一个馒头 一个面包 一个南瓜 一个冬瓜 一个蛋糕 9.用于用品:一个碗 一个盘子 一个瓶子 一个锅 一个镜框 一个枕头 一个盒子 一个窗户 一个信封 一个壁橱 一个灯泡 一个书包 一个箱子 一个袋子 10.用于机构、组织:一个政府 一个机关 一个办公室 一个医院 一个工厂 一个幼稚园 一个组织11.用于会议:一个大会 一个讨论会 一个辩论会 一个委员会 三个议题 一个决议 一个提案 12.用于理想、想法等:一个理想 一个想法 一个办法 一个主意 一个建议 一个意见 一个念头 一个梦 一个诺言 一个设想 一个假设 一个惊喜 13.用于文体:一个谜语 两个故事 一个笑话 一个插曲 14.用于词语:一个字 一个词 一个句子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分析某一联的作用答题思路。

比如首联在全诗的作...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

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

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

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

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

(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

(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

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

生活量词大全

基本定义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量词 liàngcí[classifier; partitive; quantitafier; measure term; unit word] ,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如汉语“三本书”中的“本”)。

[编辑本段]基本类型 因为量词是用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所以“一个人、两只梨头 、三口钟 、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都是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同类型。

[编辑本段]名量词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专用名量词 指的是与某些名次有选择关系的量词。

即某些名次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

例如: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

临时名量词 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

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

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

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

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1、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

2、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计量名量词 主要是度量衡单位。

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通用名量词 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

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

“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

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

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

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

[编辑本段]动量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专用动量词 包括:次、回、遍、趟、下(儿)、顿、番。

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组合的能力强(即多数动词可以和它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

工具动量词 指的是下面例子中的情况:他踢了我一脚。

我打了他一巴掌。

老师瞪了我一眼。

“脚”是“踢”的工具,“巴掌”是“打”的工具,“眼”是“瞪”的工具。

这样的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

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

也可以把这种动量词叫作临时动量词。

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次,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

常用的复合量词在构成形式上虽然是“名量词+动量词”,但要注意,名量词一般来说是比较开放,即很多名量词都可以用来构成复合量词,而动量词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

一些复合量词:班次、人次、件次、卷次、例次、艘次、部次、架次、批次、户次、辆次、台次。

[编辑本段]通常用法 量词的重叠:除了计量名量词外,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

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量词重叠还有一种形式是“一+AA ”如“一个个”“一件件”“一趟趟”,这种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和上面的重叠形式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意义有三种:1、表示“每一”。

基本同“AA ”重叠式。

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

2、表示“逐一”。

表示此种意义的重叠形式作状语。

我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不要漏掉。

3、表示“多”。

他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

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

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

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量词是临时名量词,一般计较容易插入形容词。

例如:晚上他吃了一大碗饭。

(2)、如果量词是专用名量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要谨慎使用。

例如:他扛着一大件行李。

(3)、能够插入的形容词有限,主要有“大、小、厚、薄、长”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

[编辑本段]举例解说 汉语中的量词,尤其是名量词,特别丰富多彩,是英语、俄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

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有的量词性格很孤僻 ,只同两三个词有交往 ,例如“尊”,只能说“一尊佛像”、“一尊菩萨”等;有的量词却相当好动,交游很广,例如“个”,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一个家、一个座位、一个单位、一个口信”等等。

有的名词又可以同几个量词相搭配,例如: 一只 一顶 一个 一打 帽子 一条 一尾 一串 一斤 鱼 一颗 一粒 一堆 一串 一把 一吊 葡萄 什么量词同什么名词相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如凡是小而圆的东西,如珍珠、米、葡萄、小石子等,可用量词“颗”;凡是细而长的东西,如竹竿、长、香烟等,可用量词“支”、“根”。

使用这些量词,不仅表示单位,而且表示出事物的形状来,显得具体形象。

文学家利用量词这个特点,创造出“一轮明月、一钩残月、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缕笛声”等简洁形象的语言来。

有的量词还具有褒贬色彩。

如:“两位青年工人协助民警抓住了一伙歹徒。

”量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