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畹评事赴沂海》
朝代:唐代
作者:姚合
聊斋志异的风格、特色
每当捧读《卿斋志异》,总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曲径通幽,千沟万壑,阴晴晦明,烟云叆叇,时而巉岩绝壁,时而大河前横,偶见瀑布飞泻,回步水平如镜。
涉猎其中,另长一番精神;流连忘返,犹觉余音绕梁。
关于这部人类瑰宝的艺术魅力,古人曾作过许多创造性的探讨和品评。
有人赞誉《聊斋志异》的技法:“盖虽海市蜃楼,而描写刻画,似幻似真,实一一如乎人人意中所欲出。
”而且“诸法具备,无妙不臻。
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
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
有人推崇蒲松龄“学深笔健,情挚识卓”,故能“寓赏罚于嬉笑”,使人“百诵不厌”。
有人从题材的提炼着眼,认为《聊斋志异》“所述鬼狐最伙,层见迭出,变化不穷。
水佩风裳,剪裁入妙;冰花雪蕊,结撰维新。
”前人种种品评,对于领略《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都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参考价值。
作为后学,本文拟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亦即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独特面貌细加缕析。
意在抛砖引玉,祈方家不吝指正。
洗炼和宏富的统一《聊斋志异》的题材广阔浩瀚,包罗万象。
举凡人间的世俗生活,乃至异想天开的龙宫、仙岛,域内海外,天上地下几乎无美不备。
从辽东到海南,从崂山到云南,从福建到西安,从京都到边塞,以山东淄川为中心,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辽阔的空间和斑斓多采的社会画面。
作者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抒今世之孤愤,时而托梦幻以寄怀,时而借讽喻以明志。
在众多篇幅短、寓意深、容量大的篇章中,不仅花娇狐魅、神鬼精灵、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非人形象独具人情,而且连士农工商、娼盗官吏、兵艺侠医技、僧尼道巫赌,也大都呼之欲出。
作者奋其妙笔,时而写家庭、邻里之间的微妙关系,入情入理;时而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委曲婉转;时而写壮士斩娇除怪,正气凛然;时而写书生落魄,催人泪下;时而写忠贞爱情,娓娓动听;时而写纯洁的友谊,感人肺腑;时而讽刺贪官污吏,令人称快;时而痛斥豪强权势,淋漓尽致。
作者经常借身边琐事加以生发,鲜明地揭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往往寥寥数笔,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晓以深奥的哲理。
如同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情、世俗、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无不有所涉及。
兼以作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运用典故,能够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开拓新意,将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为创作的题材。
《聊斋志异》堪称洋洋大观,不仅以形象的生动性闻名,而且以宏大的规模、广阔的内容吸引着读者。
奇谲和质朴的统一蒲松龄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志怪小说的优良传统,驰骋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幻化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生活,从而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赋予《聊斋志异》以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许多作品以奇妙的构思、奇特的形象、离奇的情节和奇幻的场景,显现出奇谲的艺术特色。
蒲松龄笔下的神怪精灵,花妖狐魅,既非万物有灵或灵魂不灭的说教,亦非物的自然属性的图解,而是托物写人。
作者运用想象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在摄取物的习性和形体特征的条件下,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按照人的习俗、人的社会关系来描写,因而又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和爱憎好恶。
这些形象又拥有超凡入圣的神力,他们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束缚,而成为忽敛忽纵、时隐时现、变化莫测的神灵。
所以《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形象,往往富有亦人亦仙亦鬼,或亦人亦狐亦仙,或亦人亦仙亦怪的特点。
奇幻的场景与奇特的形象互相映衬,产生奇谲的艺术效果。
《聊斋志异》经常出现“浮云在天,时阖时开,奇峰断处,美人忽来”的境界。
《巩仙》篇写巩道人成全尚秀才。
“袖里乾坤真个大”,“离人思妇尽包容”。
道士展其袖,“中大如屋”,入则“光明洞彻,宽若厅堂,几案床榻,无物不有”。
有情人在这里相会,“绸缪臻至”,共同吟诗,互相对句,婚配生子。
这里毫无“催苛之苦”,而俨然是世外乐园。
幻境描写之奇,令人叫绝。
再如“星宿已繁,崖间忽成高第”(《锦瑟》);“一日,归颇早,至其处,村舍全无。
一转盼间,则院落如故,身固已在室中矣”(《张鸣渐》);深山石室,“光明彻照,无须灯烛”。
洞内有大叶类芭蕉,用以剪缀作衣,“绿锦滑绝”;“女取山叶呼作饼,食之,果饼;又剪作鸡、鱼,烹之皆如真者”(《翩翩》);。
这一切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出殡”有关场景的铺陈,尽管存在艺术上的夸张,却毕竟是生活的反映。
以上列举的《聊斋志异》中有关幻境的描写,则纯属“蜃气五色,结为楼台”的虚幻。
离奇的情节离不开奇特的形象和奇幻的场景。
三者的一致性正是这类作品一个显著的特点。
《书痴》篇可谓典型的代表。
《书痴》中的颜如玉,忽隐忽现,未卜先知,却分明不是凡人,而是一位仙女。
然而论言谈、举止,美人又无异于常人:如伴生下棋,授以弦索,戏谑饮博,谈情说爱,无所不善,从这一系列的描写中我们又似乎看...
形容崂山的词语
崂山诗词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海上李商隐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棋盘石明道观自咏孙昙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入觐回崂山(一)刘若拙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入觐回崂山(二)刘若拙海角天涯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咏田单王安石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一即墨,扫地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乐毅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