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宣纸写诗句的格式。

Elyse 坐标: 162071 目录:/xuan/

1、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2、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3、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4、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5、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1)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2)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6、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7、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来源:书画频道)

中国书画宣纸尺寸对照详表

一、三尺宣纸——规格为100×55(长×宽)(单位:CM)

1、三尺全开:100×55(标准三尺)

2、大三尺:100×70(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为二尺)

3、三尺加长:136×50

4、三尺横批:100×55(标准三尺)

5、三尺单条(立轴):100×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6、三尺对联:100×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7、三尺斗方:50×55(标准三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二、四尺宣纸——规格为138×69(长×宽)(单位:CM)

1、四尺全开:138×69(标准四尺)

2、四尺横批:138×69(标准四尺)

3、四尺单条(立轴):138×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4、四尺对联:138×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5、四尺斗方:69×68(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6、四尺三开:69×46(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7、四尺六开:46×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1/2)

8、四尺四开:69×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1/2)

9、四尺八开:35×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4,宽度1/2)

三、五尺宣纸——规格为153×84(长×宽)(单位:CM)

1、五尺全开:153×84(标准五尺)

2、五尺横批:153×84(标准五尺)

3、五尺单条:153×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4、五尺对联:153×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5、五尺斗方:77×84(标准五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四、六尺宣纸——规格为180×97(长×宽)(单位:CM)

1、六尺全开:180×97(标准六尺)

2、六尺三开:6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3、六尺对联:180×49(标准六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4、六尺斗方:9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五、七尺宣纸——规格为238×129(长×宽)(单位:CM)

七尺全开:238×129(标准七尺)

六、八尺宣纸——规格为248×129(长×宽)(单位:CM)

1、八尺全开:248×129(标准八尺)

2、八尺屏:234×53

3、八尺斗方:124(cm)×124(cm)

七、一丈二尺宣纸——规格为367×144(长×宽)(单位:CM)

1、一丈二尺:367(cm)×144(cm)

2、大一丈二斗方:180(cm)×142(cm)

3、小一丈二:360(cm)×96(cm)

八、一丈六尺宣纸——规格为503×193(长×宽)(单位:CM)

一丈六尺:503×193

九、一丈八尺宣纸——规格为600×248(长×宽)(单位:CM)

一丈八尺:600×248

四尺对开 34*138(竖幅)的宣纸可以写8个字的作品吗

你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

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

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

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

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

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

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宣纸写诗句的格式。

书法中古诗的书写格式是什么?

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

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1)书为心画。

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

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

唐张怀瓘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广阔的天地。

(3)鲜明地体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

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书法艺术是在点画的运动变化中达到统一,是一种造型运动的美。

...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

《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

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骑射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葡萄架,苹果园,李苦对瓜甜。

风习习,雨绵绵,地北对天南。

画堂施锦帐,酒市舞青帘。

佛堂对仙洞,道院对禅庵。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全文-卷[上]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 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坫肌

推荐阅读